我在墨爾本大學的第一學期

全球傳媒碩士學程 Master of Global Media Communication

Hsurendipity
10 min readNov 4, 2018

一些些背景介紹

澳洲大學學制一年分兩學期,Semester 1是2月開學、Semester 2則是7月開學,每學期教學週12週。暑假約從11月中放到隔年2月中;寒假比較短,約從6月初放到7月中。我是今年(2018年)7月入學,開始兩年制(200 Points)的傳媒碩士學位之旅,課程全名為Master of Global Media Communication(簡稱GMC)。

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學經歷,大學讀的是臺灣師範大學,雙主修社會教育學系、英語學系,於大五上學期,曾赴美國內華達大學里諾校區(University of Nevada, Reno)的新聞學院當交換生。大學畢業,累積兩年的台灣新聞媒體工作經驗後,再重返校園。

有鑒於之前申請過程中,查到有關GMC的資料相對較少,我想分享自己的經驗,幫助更多人一窺墨大以及GMC課程的面貌。本文將分成四部分:實用的學校資源、多元的校園活動、GMC第一學期課程介紹、第一學期修課心得。

【備註】每個科系的申請條件不同,我申請時,由於已具備相關工作經驗,學校原本是給我一年半的學制,但為了將來能取得485簽證(很多人留學澳洲的目的之一,就是為了能透過該畢業生工作簽證,再多留澳洲兩年。簡而言之,澳洲政府允許國際學生,在澳洲攻讀至少兩年的學位後,能留在澳洲合法工作兩年),我跟學校申請延長為兩年的學制。(有關申請學校過程,將會另外寫一篇文章說明)

墨爾本大學「校門」,白天充斥著學生與觀光客,唯有晚上才有機會拍到這般門可羅雀的景象。
美得很有意境的墨大校園,不同季節具有不同風味。

實用的學校資源

Stop 1 是一間五臟俱全的中心,整合了包括學務處、教務處、國際學生事務處、就業輔導組等的功能,基本上學生有任何疑難雜症,直奔Stop 1就對了。Stop 1提供adviser的一對一諮詢(包括學業、身心健康、職涯)、舉辦workshop、學生活動,裡頭還有電腦、網路、充電插頭供學生使用。

我第一天抵達墨爾本,就到Stop 1報到、領學生證,順便打聽校園附近有什麼美食。後來陸續使用過「一對一學業諮詢」、「一對一修改英文履歷、自傳」、「學業疑難雜症workshop」等資源,都得到很多實用的幫助。

參加Stop 1的“整治拖延症workshop“

對我們這些非英語母語者的國際學生,Academic Skills 就像是神助手般的存在,它不只在網站上提供豐富的英語學術寫作資源,還有兩種「專人修改作業」的服務:預約制(一次25分鐘,研究生一學期最多可使用四次)以及drop-in制(一次15分鐘,每天下午固定時間,都會在各圖書館擺攤,不需預約,直接帶著你的報告/草稿過去即可)。

使用drop-in制的作業修改服務,我當場學到很多英文寫作的”眉角”。

至於求職與職涯規劃,學校的Careers 頁面提供完善的資源,包括:面試技巧、拓展人脈、履歷自傳書寫、形象經營等。另外,也經常按照學院分別舉辦職涯講座或workshop,我這學期參加過的有:Arts學院學生專屬的employment skills講座、LinkedIn經營工作坊、履歷自傳撰寫工作坊等。

學校提供職涯發展相關的資源,還有Careers Online與Ask Alumni,兩者均需要登入學生帳號、密碼,前者介面類似Seek或LinkedIn,刊登著工作、實習、志工等機會(有些有點類似內部機會,只給墨大學生的機會,不會放在其他求職平台);後者則是近期推出的新功能,協助媒合在校生與相關領域的校友,讓學生在學期間就能和「職涯導師(mentor)」交流。

Careers Online的介面,可以搜尋工作機會

多元的校園活動

墨大的校園不只散發濃濃的學術味,從期初到期末,總有多采多姿的活動,草皮上常有社團舉辦BBQ,發放免費食物、飲料(記得開學第一天還發啤酒呢),不時還有音樂表演,顯得活力四射。

以下列舉幾個我覺得特別好玩的:

學期初社團博覽會期間,學生活動中心(Union House)前常有排隊人潮,發揮台灣人本性到底的我,連在排什麼都不知道,總之先排再說。
每週三「墨爾本農夫市集」會來學校擺攤,我常和同學一起嚐鮮,這週吃這攤、下週吃那攤。
期中週恰逢R U OK Day(關懷身心健康、防治自殺的倡議活動),學校不只發送免費食物、水果,現場還有小遊戲與黃色小鴨水池等「舒壓」小物。
學校草皮變成了「開心農場」,讓學生與各種毛小孩近距離互動。
期末週圖書館前有「任你摸的狗狗」,還有免費馬殺雞,替學生舒壓。另外,Arts學院也舉辦「集體K書」活動,現場提供茶點與瑜伽課。

第一學期的課程

墨爾本大學碩士生(以200 Points兩年學制計算),一學期平均要修50 Points(大部分會是12.5 Points*4堂的組合)。不過,我在GMC的第一學期,有一堂必修課佔25 Points,所以只修三門課:Understanding Media & Communications (必), Researching Media & Communications(必), Intercultural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(選)。

課程型態有分lecture與seminar,lecture是大班教學(在像電影三個傻瓜那樣的大教室上課,純粹是老師講、你聽就好),seminar則是助教課,人數約控制在20多人一班,重視小組討論與課堂發言。

我第一學期的課表,只有週二到週四有課。

墨大的線上教學系統(類似台灣各大學常見的Moodle)叫做LMS,授課老師會把教材、作業通知等,統一po到上面。特別的是,基本上lecture課都會全程錄影,供學生課後複習、或自行補課。

(左)LMS介面、(右)課程錄影介面(影像只會呈現上課時的大螢幕畫面與授課老師的聲音)
(左)RMC lecture實況;(右)UMC lecture實況。

Understanding Media & Communications:25 Points,每週上課時數為:lecture一小時、seminar兩小時。課程架構在介紹媒體相關的基礎理論,每週的閱讀量十分龐大,總計繳交四份、共1萬字的作業。

Researching Media & Communications:12.5 Points,每週上課時數為:lecture一小時、seminar一小時。課程介紹做媒體研究的方法(質性研究、量性研究、語意分析等),需自行選定一個主題做整學期的研究,遵循四份作業(共2千5百字)的脈絡,最終會交出一份研究報告。

Intercultural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:12.5 Points,每週上課時數為2小時的seminar。整體感覺是在教「澳洲職場英文」,例如跨文化溝通技能、寫email、在職場發表演說等主題,老師很講究課堂氣氛,常常會點名同學role play情境劇。這堂課的作業比較瑣碎,共需繳交七份,包括:email寫作、錄voicemail、閱讀論文後回答問題等,期末則是一篇2千字的essay探討跨文化職場溝通。

第一學期的心得

這段期間,不只一次聽到GMC很「好混」的風評,當然,相較於熱門的、所謂的「移民專業」IT、會計,或是商科、工程類科系,我們的課程不需要經歷「考試」或學習其他的「硬技術」,看似比較「甜」。但親自經歷一學期後,我真切感受到:「一、點、都、不、輕、鬆」!像是期末期間,我將自己連續泡在圖書館九天後,才終於產出分別為4500字、2500字、2000字的essay/ research report,過程非常艱辛,和所謂普遍被認為「不好混」的科系相比,有不同的扎實感(累的程度),所以,想要通過這些課程,千萬不能存有一絲僥倖心態(比如說:作業拖到最後一刻才動筆)。

另外,我們班的組成很不”global”,我常常開玩笑說,系名應該從Global Media Communication改為Chinese Media Communication,因為99%的同學來自中國(全班共計超過150人,有個很熱鬧的微信群組),其餘有兩三位來自印度。這樣的結構,與我當初的期待當然有落差,我問了授課教授,她也覺得很納悶,或許這個問題,我會留待接下來幾個學期繼續探索答案。

最後,給未來想來念GMC的同學一點建議:GMC的課程架構偏向學術理論,如果你是想累積新聞採訪寫作或是剪片技能,那可能走錯地方了(或許走Journalism或Publishing);如果你是想要儲備職場技能,那依然走錯地方了(或許走Marketing)。但如果你有媒體職場經驗(體驗過真實世界)後再來讀這些理論,或許你會和我一樣,雖然還是不可避免會有讀著讀著頭越疼的感覺,但每當挖掘到實務與理論間,存在的緊密連結、或些許矛盾、或通則,總忍不住津津樂道,拍案叫絕:Bravo! Bravo!

(左)Bailieu(暱稱為86)圖書館,藏書偏向社會科學類別;(右)設計學院隨處可見學習的同學。
美女如雲的GMC 2018.07班同學,期末茶會合影。

--

--

Hsurendipity

Hsu的澳客人生。來自台灣,在澳洲墨爾本努力生活著。#澳洲生活 #澳洲工作 #旅行